学术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园地

“运动与健康”学术沙龙系列活动(九) 关于运动疼痛相关的思考



为促进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青年教师的学术交流与分享,同时提升研究院学生对运动疼痛相关知识的认知,2020521日,业务支部承办了第九期“运动与健康”学术沙龙系列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研究院青年教师晏冰博士,以“关于运动疼痛相关的思考”为分享内容。沙龙在腾讯会议平台上进行,由业务部书记张一民教授主持,研究院教师与学生参与沙龙活动。

晏冰博士现任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运动控制与纠正训练实验室。担任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手法治疗技术》《运动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运动能力评定与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直从事运动康复、体能训练领域的研究工作,疼痛是其专注的方向之一。

晏冰老师首先大家介绍了疼痛的来源。疼痛的描述最早可见于哲学家笛卡尔在400多年前提出的疼痛模型。当时笛卡尔提到“火焰颗粒从火中跳出来,碰到了脚趾,一直上升到脊柱,直到大脑突然听到一声响,痛死了。这便是早期笛卡尔的疼痛模型。随后晏冰老师通过举例无症状的疼痛来解释笛卡尔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疼痛与损伤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人体也不存在疼痛的神经中枢,在研究或者实践过程中,应该将疼痛与组织损伤区分开来。最后晏冰老师以大量的研究为例,向大家传递“所有疼痛都产生在大脑中,是一系列神经信号的整合结果,跟感受器无关”的观点。

在对疼痛现象有了科学的认知之后,晏冰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如何应对疼痛。晏冰老师认为结构损伤时无法改善,但疼痛可以改善。任何疼痛治疗的作用都应该是降低对大脑的威胁性输入,教育病人有关现代疼痛生物学的知识能够改变有关疼痛的信念和态度,采用现代治疗手法、纠正训练等有利于缓解疼痛的症状。最后,晏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三个关键的知识点:1)组织损伤不完全等于疼痛;2)没有正确的输入就没有正确的输出;3)我们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有助于为大脑提供正确的输入信号,促进大脑对于信息的处理,进而产生正确的动作控制与无痛的运动。

在沙龙的提问环节,师生对于疼痛话题的兴趣非常浓厚。梅涛老师请教了不同类型疼痛感觉的产生机制以及疼痛类型等级分类等问题。杨晓琳、吕媛媛老师对于头痛是否有类似机制进行了讨论。还有老师向晏冰老师请教了国家队训练过程中遇到急性期的扭伤和慢性疼痛的治疗方式(针灸、手法治疗或纠正训练)及注意事项。参与沙龙的学生针对心理康复在疼痛上的治疗与晏冰老师展开了讨论。最后张一民书记总结道,此次学术沙龙反响很好,大家的提问也涉及到广度和深度的问题,期待后续的沙龙讲座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