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设置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院概况» 机构设置

团队介绍.docx




 

微信图片_20181008150722

包大鹏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临床执业医师,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低氧训练生理学运动损伤防护等相关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现代五项协会科研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现代五项队科研备战奥运会科技攻关团队负责人,武警雪豹突击队体能顾问,中国教育科学促进会常务理事。2008年获得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201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奥运会科技攻关成果二等奖、201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

 

 

C:\Users\yangdan\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891205271056974472.jpg

 

程鹏2003-2007 河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2007-2010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生物力学专业,2010至今,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负责运动生物力学相关的科研测试和仪器运行维护。

 

 

DSC_203800

葛艳芳,女硕士,副研究员。现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及科研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先后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教材和著作编写,主持完成校级项目3项;第一作者发表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20多篇;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北京市教委优秀论文奖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奖项

 

 

贾潇,男,1992年10月出生于山东聊城。运动人体科学硕士,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助理实验师。2017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现作为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建设,并辅助相关教研室的实验教学工作。

 

 

D:\中心工作\网络管理\2018\栏目内容\2018研究院网站人员简介\微信图片_20180625195929.jpg孔振兴,男,1986年11月生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促进体质健康,现负责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先后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3项。先后参与第三次、第四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海淀区),是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工作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抽查复核工作的主要成员

 

 

顾博雅

顾博雅,女,硕士,助理实验师。2015年8月至今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工作,熟悉各项体质监测、体成分测试、最大摄氧量测试等仪器操作与评价。在基础研究方面,较为熟练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各项实验测试技能。迄今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3篇,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

 

 

微信图片_20181008080230何辉男,博士,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体育大学科技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运动促进健康、技术动作分析以及训练监控。2007年起工作于北京体育大学,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2015年入选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项目。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参与出版教材、著作4本。

 

微信图片_20180930144027李燕春,女,汉族,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硕士导师。2007年参加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能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与机能监控。带领实验室荣获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通过国际认可的实验室。2010年开始通过卫生部临床检验3大类别35个项目盲测检测考试,连续8年成绩优秀,获得卫生部检测证书。长期承担国家运动队、地方运动队及竞技体校校队和国民体质健康的生化监测工作。在国内外期刊学术会议发表文章71篇,9篇被SCI收录,国内外学术会议16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外著1部)。主持科技冬奥国家课题1项,残奥科技攻关课题2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单项课题3项,校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2项等。自主研发国家专利1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一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仪器器材分会二等奖”、“北京体育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次被评为北京体育大学科技优秀奖。

 

 

20170425152003964179

梅涛,男,1988年11月生,汉族,河南信阳人。201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化专业,获硕士学位。2014年8月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实验师,负责动物实验室相关工作。主要从事低氧、运动与骨骼肌方面研究。主持重点实验室课题一项;参与重点实验室课题三项;参与发明专利两项。获得2016、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发表学术论文、会议论文若干篇。

 

D:\中心工作\网络管理\2018\栏目内容\2018研究院网站人员简介\倪震\倪震照片.jpg

 

倪震,女,201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主要负责运动生化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工作,并承担《生物测试技术原理与方法》、《群众体育常用实验技术》、《竞技体育常用实验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运动与体质健康、运动员机能监控。自2011年以来,参与省部级课题21项,发表论文28篇。参与编写教材1部,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2项,参与专利研发一项。

 

 

证件照晏冰,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运动控制与纠正训练实验室,研究方向力量训练方法、骨骼肌肉疼痛的运动疗法与纠正训练、高原/低氧训练,担任《功能动作评估与纠正训练》、《有氧与耐力训练》等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一直从事力量训练、功能动作训练领域的研究工作,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重点领域研究课题等多项研究课题,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获得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

 

 

D:\中心工作\网络管理\2018\栏目内容\2018研究院网站人员简介\邹北阳\P8260514.JPG

邹北阳,1971年出生,男,汉族。1995年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同年8月分配到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解剖教研室任实验技术人员,2000年评为实验师职称。目前负责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运动与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密度实验室的管理、骨密度和体成分科研测试服务工作,完成了研究生论文测试、教师课题测试等任务。

 

 

龚丽景2007届硕士龚丽景,女,汉族,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与脂代谢、运动与胃肠道功能、运动对基因转录的剪切、低氧暴露对骨骼肌萎缩的影响等。学习与工作:2014年7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2017年5月-2018年4月期间在瑞典隆德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2007年8月-2017.4,北京体育大学科学研究中心工作, 2017年5月-至今,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负责动物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5年内参与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等14项,其中主持过校级课题4项。发表中文期刊论文24篇,参与发表SCI论文7篇,2项专利。

 

 

I:\IMG_7251.JPG

莹莹,女,1983年10月出生,硕士,实验师,运动生理学专业,主要工作包括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教学管理。主要从事运动健康促进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校自主课题1项,主持校教改课题1项,参与各级各类课题多项,参编教材2部,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发明实用新型专利4项。

 

 

 

李秋捷,女,汉族,中共党员,2017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主要从事动作技术分析及运动鞋的生物力学研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和校级国际合作课题1项。

 


 

D:\liugang\刘刚\照片\新建文件夹\刘刚运动生化.jpg刘刚,男,1970年4月出生,2002年于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1年起至今,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任实验员,现任职称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运动员机能评定与运动营养、运动对骨骼肌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成果:参与《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个体适应能力预测指标研究》等的国家级课题四项;参与《我国优秀长跑运动员选材用分子遗传指标的分析》等部委级课题三项。参与发表《补充苹果酸复合营养液对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SNP A79G in the second exon of the myoglobin gene in elite long distance runners》等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研发实用新型专利一项。获奖情况: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北京体育大学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

 

 

C:\Users\hp\BSUCloud Drive\毕业照片\DSC_0204.jpg

吕媛媛,女,1984年2月出生,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运动促进健康

主要从事运动改善心血管功能相关领域研究,主管超声心动图实验室和心血管功能实验室,掌握超声心电图、肌骨超声、动脉硬化筛查、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等相关测试技术。主持过省部级横向课题和校自主课题5项,参与了课题16项。参编了《生物测试技术原理与方法》,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期刊文章5篇,国际会议论文口头报告1篇,国内会议论文14篇。

 

 

C:\Users\yangdan\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563240610382800199.jpg宋亚峰,2002年毕业于聊城大学体育学院,获体育教育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获得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 2013年获瑞典于墨奥大学生物医学与运动医学博士学位;2013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肌肉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截至目前,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

研究方向:运动是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手段之一而肌肉是提高运动能力和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因此,具体我们将致力于:

1.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对肌细胞的损伤、再生,线粒体,肌肉神经节点,肌细胞类型以及对神经免疫等方面的影响

2.从分子水平研究运动对常见病如糖尿病,肥胖,关节炎,老年痴呆病的影响。

3.从分子水平研究肌肉的起源以及不同肌肉类型的特质和调节机制

4.从基因水平研究类型肌肉病,探索有效的治疗手段。

 

 

单威_看图王

 

单威,女,1978年2月出生,运动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士,高级实验师,国际人体测量一级测量师。研究方向:跆拳道损伤及康复;体质测量与评估。

 

 


H:\硬盘\婷婷在北京体育大学\婷婷最新电子照\婷婷最新电子照\_MG_6718证件照.jpg

孙婷婷,祖籍安徽怀远,中共党员,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生学历,2015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学专业,现任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实验教师;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2015级兼职辅导员。

 


 

C:\Users\wang\Pictures\工作照片.jpg佟海青,女,高级实验师,主要负责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科研、实验教学等工作。参加多项国家级、部委(局)级课题工作和多支国家队奥运科技攻关服务等工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学术报告会上发表论文和报告二十多篇,参与编著(副主编)和译著各一本。曾获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校先进工作者”、校“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获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兴奋剂检查工作先进工作者、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优秀奖、

 

 

E:\个人文件\照片\标准照 \汪蕾.png

汪蕾,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民盟盟员。现担任行政办公室主任。参与完成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一项,省部级、总局课题多项,主持及参与北京市教委课题、校管课题、横向课题多项。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获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2010年度“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1-2015年民盟海淀区委优秀盟员。

 

 

E:\工作文件\2017\20170809\留学资料\2寸照片1.jpg

汪洋,男,1983年2月出生,教育学博士,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目前任职于北京体育大学科学研究中心体能训练实验室,主要负责国家队和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体能测试与训练工作。在2008-2014年奥运会备战期间为国家跆拳道队、击剑队、短道速滑队、花样滑冰队、赛艇队等45支国家队提供了体能素质诊断和训练建议。2010年和2014年冬奥会备战期间为国家花样滑冰队提供科技服务,负责双人滑重点队员庞清、佟健,女子单人滑的体能训练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国家体育总局冬奥会科技攻关课题“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稳定性力量与爆发性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荣获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冬奥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

2008年至今,参加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13项、横向课题2项,其中作为主要研究人员的课题有《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稳定性力量与爆发性力量训练方法的研究》、《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2014年冬奥会重点项目夏季训练监控的生物学指标体系构建》、《格斗对抗类项目女运动员旋转爆发力及无氧供能能力提高方法的研究》、《我国优秀男子花剑运动员膝、踝关节肌力特征的研究》、《我国优秀花样滑冰运动员专项耐力训练方法的研究》、《运动神经肌肉协调性简易评价方法的研究》、《安踏运动装备与表现研究》。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我国优秀男子花剑运动员下肢等速力量现状的研究》,会议论文《我国优秀女子花样滑冰运动员下肢等速肌力分析》、《急性振动刺激对普通女大学生纵跳成绩影响的研究》,参与编写专著《体能训练新理论新方法》,参与2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工作。


 

DSC_9486王馨塘,现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负责人。长期从事运动营养与健康促进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包括竞技运动员科技攻关与服务、大众健身人群运动风险筛查及科学化训练保障、运动营养品研发等。主持及参与省部级科研课题30项,期刊及会议论文收录26篇,参与编写著作及教材6部。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参与的国家科技部课题“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C:\Users\YXL\AppData\Local\Temp\WeChat Files\768209816023377523.jpg杨晓琳,女,2014年6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0-2011年、2014-2018年曾分别就职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和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2018年3月起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主要从事运动能力的分子生物学与低氧训练方面研究。参与省部级课题3项,校级国际合作课题1项。获得2018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发表CSSCI/CSCD论文3篇、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论文若干。

 


 

2009DSC_7205

衣龙燕,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2008年迄今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原科学研究中心)。2017.12-2018.6在于韦斯屈莱大学访学半年。研究方向为低氧预适应、低氧生理及低氧训练。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数十项,发表期刊论文数十篇,发表会议论文十余篇。参与课题成果获得2010年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C:\Users\01\Desktop\1.jpg

于晶晶,女,1984年03月出生,硕士学历,2012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现于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工作。先后参与“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4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3项,并担任课题财务助理工作。是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工作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抽查复核工作的主要成员。



吴海军.jpg 

吴海军,男,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后出站,2020年至今就职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健康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中的空气动力学减阻研究。参与国家级课题6项,主持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各1项,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篇、 CSSCI/CSCD论文2篇和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若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